观点|进化岛嘉宾 来源|刘润(ID:runliu-pub)
最近进化岛上很多人提问,
还有的人说,
难道合伙人的形象,真的是用来破碎的吗?
难道拥有理想的合伙人,就这么难吗?
我与合伙人,究竟是天造地设的矛与盾呢?还是互不让步的鹬和蚌呢?
最近小师妹请教了几位进化岛上的嘉宾老师,请他们聊聊关于合伙人的这些事。
(本分享来自进化岛社群日常)
一
王建华老师:能力决定上和下价值观决定去和留
创业找合伙人就像结婚找对象。
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手的情况,比比皆是。
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困扰,我的建议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的来说,合伙人矛盾有两种情况:价值观冲突和能力不匹配。
第一、价值观冲突。
合伙人之间不信任;
拿钱积极、空口大话、怕苦怕累;
遇事能拖就拖,能避就避;
经常沟通不在同一个频道,等等。
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用文字条款把双方责任,义务,付出,回报方式说清楚、写明白。
很多创业初期的人,会忽视这一点。
还是应当尽早约定大家的付出、回报机制。
如果依旧无效,那就尽早好聚好散。
对合伙人人品考量的标准,不是你喜不喜欢,而是是否守约。
第二、能力不匹配。
合伙,不能产生1+1>2的效应。
业务做不起来,最终支撑不下去而散伙。
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
公司要想持续经营,有两种关键的能力不可或缺。
即,“拉来”业务和“交付”业务。
我们看到很多成功合伙人公司,大多都是一个擅长对外销售,拉来源源不断的业务,一个擅长对内运营,扎扎实实做好产品交付。
合伙人能力不互补,业务起不来,就可能会矛盾丛生。
都去搞产品,或者都去拉销售,都不行。
怎么办?
实事求是面对能力短板,通过对外学习或引进新合伙人的方式,补齐团队短板。
能力决定上和下,价值观决定去和留。
那么,如何找到合适的合伙人?
第一、要对合伙人进行精准画像。从价值观、履历、产品、能力等方面对合伙人进行精准画像;
第二、可以从身边朋友、同事或熟人介绍;
第三、参加一些针对性的行业线下活动。
切记,合伙人最重要的不是去合钱。
首先是合心、合力、合资源,最后才是合钱。
心要在一块,能够相互包容。
还得花精力进来。
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资源不同,得舍得把资源贡献出来,放到公司。
最后,在合伙之初,就一定要定好信任机制。
王阳明说:“善恶两端非冰炭相反,实乃一物。”
人是会变的。
机制非常重要。
二
董坤老师:和合秋人共同进化。
面对合伙人的问题,我们有两个态度。
其一就是,合就在一起,不合就分手。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个态度很洒脱,你自己成长了,对方成长了,双方发现继续在一起,对企业的价值贡献不匹配了,那此时客气的分手,也不失为好办法。
感谢江湖曾经遇到你,感谢共同走过人生一段的璀璨风景,然后继续各自寻找新的合伙人,未尝不可。
另外一个态度就是与合伙人共同进化。
如何做到呢?
“学习力-思考力模型”可以派上用场。
学习力和思考力模型,不但能用于筛选合伙人,也可以用于与合伙人共同进化。
比如,我们考察合伙人的观察、对事情的分析、对问题的探究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维度,能否看清本质,这些方面考察他的学习能力;
还可以观察他对问题的理解、对事情本质的洞察能力,对未来的想象力、对变化的应对能力,来考察合伙人的思考力。
如果一个合伙人候选人具有高学习力和思考力,那他就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人才。
当然,合伙人之间也可以根据这个模型来共同进化。
比如,大家出现了某种分歧,能不能坐下来,把模型打开,看看究竟双方究竟在学习力和思考力的哪个方面出了问题。
本着反求诸己的态度,不要互相指责,而重点是深挖自己在学习力和思考力上的不足,互相促进理解,共同进步。
具有学习力和思考力的人,往往是能在金字塔高层次建立优秀价值观的人。
价值观正确,往往意味着要走少有人走的路,而这条路要想走通,势必要求不断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打磨,这又反过来要求你要对自己的“学习力-思考力”进行打磨。
不妨用学习力和思考力模型和你的合伙人共同进化。
在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中,任何人都可能有缺陷,适时发现并弥补缺陷,才是王道。
请珍惜那些和你有缘一起合伙的人。
三
刘向东老师:两点原则,
理直气壮、心甘情愿
如果和创业之初的合伙人存在了分歧,该怎么办呢?
在合伙企业中,初始的股份划分可能没有太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股份本是一种相对的稀缺资源。
在初期,一般会根据大家入股的多少等等标准来划分,而到后期,可能大家的贡献开始逐步拉开差距。
这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分歧。
怎么解决?有2点原则。
第一点,理直气壮。
股份可不可以更改?
可以更改。
但是你要理直气壮,这个理是出于公司的更加长期的发展,而不是满足个人的私欲。
第二点,心甘情愿。
从情的角度来说,我们大家一起创业,合伙人走到今天,无论哪个人能力行还是不行,身体行还是不行,都不能作为降低人家股份的理由。
只有关乎公司发展的事情,才是降低他股份的理由。
而不是说他今天不好了,不行了,能力不行了,身体不行了,就要降低他的股份,那两方可能都不能接受。
这就不是心甘情愿。
所以,站在公司的角度上来说,一定要把“情”说清楚,不能给别人心不甘情不愿的感觉。
每一家企业都要尊重最初的创业伙伴,尊重他们当年的付出。
如果处理的不好,它会成为公司文化上的一道伤疤,可能是这个公司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的一道伤。
所有的员工都能看到。
但是,也不能去完全的按照所谓的法律,完全的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而是应该几个创业者坐在一起,共同来商量这件事情。
on the table,全都摆在台面上,一方面理直气壮,另外一方面甘心情愿。
四
刘润老师:信的不能是人
而是共同的价值观
其实合伙人之间有摩擦是一个特别共性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两个故事。
第一故事。
10世纪前后,欧洲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开始陆续派船出海,开拓海外贸易。
听起来是一件很诱人的事情,遍地黄金的东方,说不定能大赚一笔。
但是,一想到出发前既要掌握航海知识,又得有钱买船,还要支付起出海一趟的旅费,很多人就打了退堂鼓。
于是,出现了两类人。
一边是敢冒险,又懂航海技术的人。
另一边是有钱,提供资助的人,两边一拍即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等出海赚到了钱,利润对半分。
这就是合伙人的雏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九章算经》中记载。
“甲持钱二十,乙持钱五十,丙持钱四十,丁持钱三十,戊持钱六十,凡五人,合本治生。”
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同承担风险。
合本治生。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不足以撑起一件事情的时候,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第二个故事。
春秋时期,管仲家境贫寒。在他二十出头的时候,结识了腰缠万贯的鲍叔牙。随后他们一同经商。
但是,管仲因为家里穷,还欠着外债。所以,生意挣到了钱,还没有等入账,他就取出了一部分用来还债。
鲍叔牙的手下得知后,私下告诉了鲍叔牙。
结果在年底分红时,他非但没有怪罪管仲,依旧按照之前约定的分红比例,一毫不少地给了管仲。
还斥责手下说,你们一心想着钱,难道没有发现管仲家里的困难吗?
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助他。
其实管仲的所作所为,在没有告诉鲍叔牙的情况下提前挪用了他们的共同经营所得,确确实实侵犯了鲍叔牙的权益,也背弃了两人的信任。
试想一下,如果管仲和鲍叔牙不是至亲的好友,而仅仅是合作伙伴。会怎么样?
一定是分歧,摩擦。
合伙人虽能集合各自所长。
但如果一开始,双方理解就是错位的,那么过一段时间,合作就肯定进行不下去。
合伙人可能因为视野不同而产生分歧。有的人立足长期,可能短期涨势平平,再为今后蓄力。有的人立足短期,一时之间的爆发力很强,但是缺乏对长期的打算。
有可能会对目标的实现理解不同。有的人觉得公司的成功是公司的,只有个人的成功才属于自己。
或者是对贡献和权力的不同认识。有的人只是拿到了公司的收益权,他考虑的更多可能是利润收入。有的人拿到了收益权和控制权,那么他可能会考虑组织层面、未来的盈利能力。
因为有种种错位在,所以,提前坦诚沟通,列好条条框框就很重要。
除了机制保障,还需要有相似的“愿景、使命、价值观”。
为什么?
很多人觉得共同的价值观,束缚了革新的施展。
但事实上,只有和一群有共同行事原则的人在一起工作,才不累,才好协作。
这是价值观的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是,目标一致,全员决策更好保持一致性。
用我们这家小破公司举个例子。
最早润米只有2个人,现在已经30人多了,未来还会有更多伙伴。
大家分别负责不同的版块,从策划、到决定再到执行,很多环节我都没有参与。都靠大家的判断力。
如何才能保证判断力不走偏,需要心照不宣的共识。
坚决不做伤害用户体验的事情。对新事物保持探索的热情和渴望。等等。
这些共识的底层支柱就是,共同的价值观。
公司如此,合伙人更甚。
这样,大家才不太可能在原则问题上有冲突。
如果有,宁愿不要合伙。
信徒,是对人的远远的膜拜。信徒走近老师,一定会失望的。
所以,信的,不能是人,而要是共同的愿景使命价值观。
另起炉灶,不交背叛。
祝福对方,反思自己。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作者:刘润主创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合伙人的矛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