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奥鸟资讯平台
做最好图文看天下生活新闻网
首页 > 更多 > 百姓声音

读懂年报数据背后的深层逻辑

  本报记者 牛瑾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为勇毅前行的中国写下这一年的总结,全年经济“成绩单”是至关重要的注脚。

  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突破11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突破了1.2万美元……这样的成绩,高于年初设定的目标,也超出了各经济机构的普遍预期。

  在全球经济爬坡过坎的今天,中国经济展现出的“韧实力”,让“行稳方能致远”的道理愈发深刻。由数据表象入手,梳理“高于设定”的逻辑,总结“超出预期”的缘由,2021年的中国答卷也给未来留下了深刻启迪。

  (一)

  在中国经济这艘航船上,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海况”的变化――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断反复的全球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各国内顾倾向强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甚嚣尘上,守成大国对新兴大国的打压遏制变本加厉。

  身处其中,2021年的中国还有其他的挑战需要面对:部分地区遭遇疫情和汛情冲击,缺芯、缺电、缺柜、缺工等供应链问题凸显,大宗商品价格飙升……

  亮眼的成绩,就是在经历了这样的风雨之后取得的,数据背后实实在在的含义由此更显可贵。

  突破110万亿元是什么概念?放在历史坐标上,可以清晰看到中国经济持续上扬的运行轨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GDP不过679亿元;1978年,改革开放大门初启,GDP为3679亿元;2000年,GDP突破10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2016年至2018年,GDP总量连续跨越70万亿元、80万亿元和90万亿元关口;2020年,首次超过百万亿元规模。

  从101万亿元到114万亿元,2021年的经济增量约13万亿元人民币,折算合2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上一个比较大的主要经济体一年的经济总量,意味着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我国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同时也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的宏观经济治理,任何时候都要将长短结合起来看。一年来出台的一系列重大部署,都与落实“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顶层设计有关;一年来取得的发展成绩,都为完成一个个既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得益于这样坚实的基础,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支撑更加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也更加从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自外部的评价与预期,是印证上述判断的一个重要视角。彭博社日前刊发文章指出,“2021年中国的风险投资达1306亿美元,创造该国新纪录――比前一年的867亿美元高出约50%”“投资者对中国科技的胃口未改变。变化的是他们把钱投向哪里。显然,越来越多资金流向尖端技术”。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这样说,“大多数西方企业高管计划未来10年拓展中国业务,市场所在的地方,就是企业希望在的地方”。

  中国一路向前,很多人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机遇。

  (二)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当下,我们更需要剖析隐于数据背后的逻辑,弄明白“为什么能”的问题。

  “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四个必须”给出了答案,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稳住大局依靠“主心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系统性特征和要求更加突出,重大挑战和艰难险阻依然不少。

  我们最终化危为机取得的非凡成就,从来不是凭偶然和靠运气,而是依靠中国共产党这个凝心聚力的主心骨,依靠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方面步调一致向前进,攻克了不少难关,稳住了宏观大局。

  ――推动发展瞄准“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在于能够适应新的形势、抓住新的机遇。提升综合国力、化解重大风险、促进共同富裕都要靠发展,新形势下的发展不能再走大呼隆、粗放型的老路,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出台政策、实施举措都紧紧瞄准高质量发展的“靶子”不动摇,我们才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经济运行守住“总基调”。经济运行是个动态的过程,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稳要稳得有定力,防止冲动蛮干、急于求成,必须尊重规律、筑牢基础;进要进得有秩序,反对消极应付,不思进取,必须把握好平衡、推进好工作。在“稳”与“进”中,抓住机遇“变中求新”,确保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圆满完成。

  ――开顶风船需讲“系统论”。经济运行中的普遍关联、群众利益间的相互联系,决定了我们在看问题、做决策、抓落实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中国经济航船越是乘风破浪,就越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在办好自己的事的过程中,既要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也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近年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把总结规律性认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在一次次积累与深化中,我们党更好地把握了理论坐标和实践路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三)

  刚跨入2022年,广西汽车集团就携手日本ASF株式会社,成功签署微型电动物流车委托开发及量产协议。这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的一个创新合作成果,也是中国与世界共享新机遇的缩影。

  2022年是个什么年?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驶入新赛道,跑出加速度”“继续攻坚克难的一年”……网络热搜话题下的留言透露着期盼。

  2022年,中国做好了准备。

  这样的准备,是在深知前进道路上有大风大浪、有暗流涌动的前提下作出的,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中国经济怎么看?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会带来行为方式上的偏差,这是造成预期不稳的根本原因,也是当前要着力纠正的主要问题。对于一些领域、一些地区出现的对新发展理念理解不深不透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高度耦合、协同支撑的发展理念集合体,是一个整体概念。必须增强高度的政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上来,突出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经济工作怎么干?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重大政策要求,覆盖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具有重大意义。抓紧出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系列政策、研究提出振作工业运行的针对性措施、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围绕经济平稳开局,我国将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形成稳增长合力。

  “现在,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无论是“重大考验”还是“适当靠前”,说到底,都是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领导干部身处经济工作的第一线,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少数”。对照实际工作中理解上以偏概全、部署上畸轻畸重等现实问题,尤需提升其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升其运用规律性认识的能力,提升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我们必将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读懂年报数据背后的深层逻辑

分享到:更多 ()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高蕾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