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奥鸟资讯平台
做最好图文看天下生活新闻网
首页 > 更多 > 百姓声音

微信有一种罕见的细水长流的能力

作者|卫夕  来源|卫夕指北(ID:weixizhibei)

微信有一种罕见细水长流的能力。

这种能力最直观的外在表现是它经常让从业者高估微信的短期统治力,而低估微信的长期统治力。

在我看来,微信的这种细水长流的能力值得中国互联网每一个认真做业务的人学习。

这篇文章我会以小程序和视频号这两个微信最重要的两个子产品来聊一聊微信的这种细水长流的能力。

先说小程序。

首先我们来看小程序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答案是已经离我们五年之久的遥远的2017年1月9日。

小程序诞生当初其实就有一个非常强烈反差——

发布日期1月9日是乔布斯10年前发布iPhone的日子,从这个日子就可以看出微信团队对于小程序的勃勃雄心。

然而与巨大的期望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它发布时的刻意低调:没有发布会、没有新闻稿、没有大佬站台,小程序就这样悄然上线了。

1

尽管小程序官方发布刻意低调,然而业界的当时的反响却是极其巨大的,我至今依稀还记得当初热闹的场面。

公众和行业对小程序的期望之高、讨论之密集、反响之热烈超出了我印象中的任何非硬件产品,这就是微信在中国互联网圈的地位的明证。

彼时业界对小程序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想象。

从投资人到创业者,从科技媒体到普通用户,一致认为小程序绝对是星辰大海,微信操作系统呼之欲出,甚至出现了“革掉APP的命”这样的论调。

不久之后,支付宝和百度抖音先后宣布跟进,小程序给整个行业注入了最狂野的想象力。

然而在发布之后的前一两年小程序的表现,却远没有达到业界对其的巨大期望。

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小程序当初并没有很多非常成功的标杆,很多案例都是一时热闹,但迅速冷却。

比如“X天X百万用户”但留存却很差的过客式Case,无数投资小程序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当时在某种程度上对小程序表达了失望,这种失望主要基于两点——

第一,小程序的规则和限制太多太严格;第二,小程序在产品、接口能力上开放动作太慢;

是滴,甚至当时出现了很多唱衰微信小程序的文章,称小程序“雷声大、雨点小”,“对开发者不友好”、“离变现太远”、“反互联网精神”等等。

没错,小程序的确经历过一阵退烧的阶段。

在这段时间,不少大举押宝小程序的投资者、投机者、创业者、羊毛党都经历了一次出清的过程,小程序市场远没有发布之初的热闹。

而据我近距离的观察,内容行业不少投入到小程序领域的新媒体、自媒体不少也纷纷转型,那时他们真切的直观感受就是——小程序可能真的被高估了!

没错,那段时间里,小程序已经从高高捧起平淡地走下了神坛。

经历了业界从热情到逐渐归于平静,那么这时候张小龙的微信团队做了哪些?又没做哪些呢?

从公开的资料看,微信做的是一直在不断按步骤完善和推出了小程序的更多的接口、能力、组件。

比如服务商体系,比如广告组件的上线,比如支付能力和电商能力的升级,云开发能力等。

这些其实都属于小程序生态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动作有计划、有节奏、有步骤,不紧不慢。

那么,微信没有做什么呢?

微信没有迎合小程序开发者们任何“扩张性“的需求,比如开放朋友圈、分发平台、推荐体系、排行、分类、批量Push能力等等,表现的并不着急。

“对供应商极其苛刻,就是对用户最大的友善。”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这句名言对小程序也同样适用。

那么,经过不紧不慢的5年细水长流,小程序今天表现如何呢?

很显然,极其成功,从数据上看,小程序今天的日活已经4.5亿,开发者高达300万。

它毫无疑问表现出了持久的韧性和强劲的生命力。

而更重要的是,小程序已经在潜移默化地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渗透到了线上线下最细微的角落。

有一句话说的好——

“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而言,什么时候它不酷了,那么它大概率就成了!”

没错,小程序今天已经不酷了,而它也不需要酷了。

张小龙曾经在微信公开课讲到小程序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最开始讨论小程序的时候,不是想它会以哪种方式成功,而是想小程序可能会因为哪种方式而死掉。”

回顾小程序的五年,微信成功地避开了可能让其死掉的坑,而这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你无法理解这种成就,你对比一下百度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抖音小程序就能理解了。

如果说以上三家哪天宣布会停止运营自己的小程序业务,相信业内很多人并不会感到意外。

但停止小程序业务这件事在微信的生命周期内基本上没有可能发生,这就是区别。

甚至我们可以用业界常用的Gartner曲线来形容小程序的走向,一开始引发无限的想象,热情和投入达到高点,然后在未达到预期后出清,接着再实现稳步的增长。

2

而微信团队在做小程序这件事上的态度和节奏曲线,我相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条直线——

他们既没有高预期的狂热、也没有平淡时的丧气,而是一直以自己的节奏稳步而谨慎地推动这款产品往前走。

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很深的功力。

当然,小程序的发展其实也并非没有遗憾,在我看来,小游戏或许就是其中一个。

发布当初,张小龙非常希望小游戏能够激发出这种真正有创意的游戏开发者制作者做出简洁、优雅有创意的小游戏,就像纪念碑谷和跳一跳一样。

然而,从结果上看,这个目标我相信离张小龙最初的预期是存在落差的,但这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小程序走过的道路是微信这种细水长流能力的其中的一个缩影,而另一个是视频号;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视频号。

视频号所经历的路径其实和小程序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和小程序纯粹的原创横空出世相比,视频号则是在抖音、快手已经占据短视频心智的背景下后发推出的,因此,发布当时业界就有不少看衰和质疑的声音。

很多人会认为,微信既然决定入局短视频赛道,那一定是兵强马壮,高举高打,投入资源毫不犹豫,有极为充分的顶层设计的。

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据张小龙在2021年公开课透露,最初视频号只有一二十人的团队在做,其中一句原话是——

“我们确实也没有问公司要什么资源,甚至没有开一个会立个项说我们这是重大项目。”

注意,这并不代表微信没有做好短视频的意愿和决心,恰恰相反,张小龙接着说——

“这是微信团队自己的一种风格,做一个新东西最好是一个小团队悄悄做,而不是大张旗鼓变成一个大项目,我们给自己目标,我们要做一定要做成它,所以这种压力是来自内在的,而不是任务式。”

什么叫“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很多人认为,微信如此大的体量,一旦开始做短视频,其数据红红火火肯定是顺理成章的,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

据张小龙透露,一直到视频号发布半年之后2020年6月份前,视频号的通过推荐算法推动视频号的消费效率其实都不高。

原因是冷启动初期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内容可以推荐,一度进入到一个死循环。

直到6月份发布了一个基于朋友点赞的分发策略之后整体的数据才到达一个可观的量级,才过了所谓的“生死线”。

在2020年视频号发布的前半年,无数大举投入视频号想获取早期红利的自媒体人和MCN当时其实都没有占到太多便宜。

不仅数据并好看,商业化和变现更是边都没摸到,因为这段时间视频号整个内部运转逻辑还没有真正实现正循环。

在此期间出现了不少看衰视频号的声音,他们用所谓的“事实”证明了视频号无利可图,而他们忽视了微信团队这种细水长流打持久战的能力。

是滴,即便是“视频号”这样的产品“产品富二代”也需要极其谨慎地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地探索自己的独特的成长路径,一旦证明了自己,后续的资源才会跟上。

所以后来我们才看到了后来视频号一系列小步快跑的动作——

全面打通直播、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已全面打通小商店、小程序、公众号、搜一搜、看一看、企业微信等,之前完备的微信基础设施目前都逐渐开始自洽地和视频号发生化学反应了。

在此过程中,微信团队甚至在迭代自己的基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视频号运营的重视,而众所周知,微信是一个出了名的“重产品轻运营”的团队。

去年张小龙在公开课中还分享过视频号请明星受挫之后采取“明星不来就不来吧”的策略。

然而今年我们就看到了Westlife的线上演唱会,150万的同时在线人数证明了明星和运营的价值。

很显然,至少在短视频这个赛道,微信改变了认知,开始相信运营的力量,于是我们看到了过去一年多,“视频号运营岗”一直就是是微信事业部招聘最多的岗位之一。

3

腾讯社招网站上的视频号运营岗位

没错,今天已经没有人质疑视频号的能量了,它毫无疑问已经成为腾讯集团在短视频领域对抗抖音、快手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桥头堡。

而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对视频号崛起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朋友圈、微信群里分享从抖音保存下来的短视频越来越少了,分享视频号的越来越多了。

简单总结一下——

微信庞大的体量天然决定了它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会被过渡解读。

而当我们试图理解微信的产品节奏和趋势时,微信团队这种罕见的细水长流的能力是不应该被忽视的一个视角。

细水长流,终成大江大河。

真正做成一件事,雄心和耐心同样重要。

作者简介

卫夕,科技专栏作者,专写长文,专注剖析互联网及社会科学的底层逻辑,可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卫夕指北”(weixizhibei)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微信有一种罕见的细水长流的能力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卫夕指北 编辑:产经资讯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