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ng 来源|玲说职场人生(ID:Lingtalks)
最近这段时间在休养生息,听从大佬的要求。
他深知我闲不住,特意嘱咐要hold住,耐心等待,静观其象,不要轻易入局。
我转念一想,内心暗呼,实在是“高!”,且为“养兵休卒,蓄锐待敌”~~
因为2022年第一季度末到未来的1-2年,要搞一场行业内的“大动作”(在欧美投行界的读者应该有关注吧)。
于是我就开始心安理得的“战略性修养”: 日程表里不像以往排满了项目会议和交付,而是被各种培训,个人谈话,自我思考的时间所占据。
说是休息,实质上是在做复盘和个人提升,为接下来的”大战“养精蓄锐。
今天写这篇是因为许多和我打过交道的人都好奇:“你很sharp,怎么可以这么快在复杂的状况中抓到本质?还可以同时搞定这么多的事情?”
我思考了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我只是经常使用心智模型(mental model),可以套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大多数场景, 帮助我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这篇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常用的,比较容易阐释的心智模型,做个引子(毕竟许多复杂概念的东西无法用一篇文章写透彻,还要看适合套用的具体场景)。
这会是一个系列文章,想到哪写到哪,大家请点赞收藏,密切关注。
1
个人成长的秘诀
我在Lingtalks成长社群里分享过一句话,引起了很多群友的疑问和思考,原话是:
“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一直碰壁,一般是个人系统需要调整和优化。”
这里说的个人系统,简单来说包含了性格,认知,价值观,方法论和行为模式等等。其中心智模型是底层系统。
说几个例子。有些姑凉感情不顺,总是遇到渣男,真的是她运气不好吗?
这个“总”字就是问题的关键,一个男人不善待她是他的问题,如果遇到的每个男人都不珍惜她,那是不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身上的某些特质,在无形中“培养”渣男呢?
- 比如讨好型(也可称圣母)人格,过于妥协,顺从和付出,自己的“好”让对方觉得越来越廉价;
- 比如贪图情绪价值,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存在,最终是自己感动自己。
如何在一段坏关系中学习成长,认识和修正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才是”避渣“的无二之路。
还有在职场上,有人抱怨,为什么我天天加班,对领导唯命是从,但升职加薪却没我的份,觉得愤愤不平?其实说到底,他用错了认知模型。
他在用友谊模型看待工作,觉得自己付出了忠诚,就应该获得同样的忠诚。还有人把工作当作打仗,用战争模型。有人把公司当成家,用家庭模型。
当然,咱们在这不是要说谁对谁错,而是想说,很多时候,模型比方法更重要。假如你发现,自己做事的方法都没问题,但就是无法获得预期的结果。你可能要反思,是不是在一开始,就用错了模型。
所以,我总说要提升个人系统,而做这件事的使命是:
在实践活动中,增加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形成更好的心理表征和觉察状态,然后通过明确目的、制定恰当的目标,使用注意力和行动力来改造世界,达成我们的目的。
拆解一下:
1. 增加对自我和规律的认知;
2. 形成和优化自己的心智模型和方法论;
3. 通过行动力,来达成目标。
当你形成了好的个人系统的时候,复杂就变得简单了。我很认同桥水基金的创始人,《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所说:
生活中的大多数东西都不过是「同类情况的重演」。
熟用各种心智模型的人,有时候会培养出一种近似「直觉」的精准判断力。获得这些方法论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习→实践→反思→优化。
成长的根本在于且只在于这四个步骤的反复应用。
反思,不是沉溺于过去痛苦的往事中来否定自己,”我怎么这么圣母啊,我的沟通能力怎么这么差啊。。。“
而是以自我关怀的方式,去寻找改善和解决的方法,获得成长。
所以复盘的真正目的在于,让我们能从过去中汲取力量,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在与未来。这里和大家分享下一个容易坚持的 KPT 复盘法,百试不爽。
首先回顾并记录之前的计划 / 目标和目前的现状 / 结果,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写下回答:
K ( Keep 保持):有哪些细节、操作,是可以继续保持的?
P ( Problem 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思考、解决?
T ( Try 尝试):我可以尝试去做什么?
2
二阶决策思维
在遇到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经常会使用二阶决策思维。有些决定乍看起来是好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能才会发现其 “真实面目”,原来这个决定是不明智的。
比如我的朋友为了逃避父母要求她考公务员事业编的压力,而去随便选择了一份工作(只要不是公务员就行),没有去认真规划职业发展,探索自己更喜欢更适合哪些工作。
结果过了好多年,是达到了摆脱了父母压力的目的,但自己的生活和职业发展由于缺乏规划,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其实人的大脑原本就会自动衡量短中长期的后果,来引导自己去做选择。但如果你能用更系统的方式,而不是单纯依靠恐惧,焦虑,希望,压力这些内在的情绪去做出决定,结果通常会更好。
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停滞在一阶思维阶段。一阶思维的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更加偏向于寻找简单,容易的方法,而且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和有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或即使意识到了,也会错误地估计因果关系,无法考虑第二或后续的步骤。
二阶思维指的是深入思考问题,而不只停留在问题表面,顺从人性。例如从系统性,因果关系,时间等方面来思考的问题。
换句话说,这意味着总是多思考一步。
回看我的个人经历,本科毕业的时候,放弃了稳定的事业编工作,决定出国重新读本科转商科,因为在那个时候,直接申请其他专业的硕士是不可能的。
这个选择虽然让我比同龄人晚好几年参加工作赚钱,也承受了很多压力和痛苦,但那些个”然后“的思考,让我选择了这条对我个人和家庭来说,投资回报巨大的人生道路。
就二阶思维的应用而言,实际上可以直接把它理解成一种心理活动,或者你也可以把它写在纸上。
先考虑你正在做的某个决策。首先,思考这个决策会带来的直接后果,即一阶思维。然后,对于相应的后果,再进一步问自己:“然后呢?” 这就是用二阶思维来思考所做决策后果的方法。如果你觉得有用的话,你还可以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或者,你也可以通过时间线来思考有关决策。试问自己:对于自己做出来的这个决策,10 分钟后、10 个月后,或者 10 年后会有什么后果或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你进一步思考有关决策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后果。
就二阶思维的应用情形,你既可以用在涉及重大问题的决策方面(比如换工作),也可以用在看似平凡的小问题方面(比如今晚是否要吃蛋糕)。
3
黄金圈思维
我作为公司战略转型的执行者,摸清搞懂战略方向和各位高管的需求就特别重要,我经常会用黄金圈思维模型来推导。
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开大会时多数的高管与老板习惯在“舞台上”讲更多理念的东西,从而最后再阐述自己所做的事情。
老板从来都只是讲“理念”的部分,为什么的部分,而具体的业务都是高层去推动和落实。
所以中层管理者与高层的区别在哪里呢?除了管理能力,业务水平之外,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黄金圈思维是由营销专家西蒙·斯涅克提出来的(他的TEDtalk很推荐 ,但书就算了,反复讲的就一个概念),这个模型解释起来非常简单,如果画在纸上的话,就是三个套在一起的同心圆。
大多数人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都是从这个黄金圈的外侧开始。
思维模式处在最外层的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但很少去思考怎么做才更好;
处在中间层的人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完成任务和目标,却很少思考做这件事情的原因;
而处在最中心圈的人则是以“为什么”为出发点,他们拥有内在动机,能够实现自我激励,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伟大的领导者,才能激励和影响到身边的人。
举个例子,例如某天临下班的时,老板说做一个介绍公司的PPT,明天上午就要用!
如果你没有任何的思考,直接去做,即使你熬夜通宵,做出了一份「公司简史」,描述过公司从创立到现今取得的种种成就,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等,但第二天老板可能大发雷霆,因为你写的东西并不是他想要的。
因为你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做个PPT的目的(WHY)。
你可以使用如下的方式思考:
Why - 为什么需要做一个PPT?
老板回答「明天上午有投资人过来,需要你写个PPT,介绍一下我们公司」,价值,愿景,使命这些带过就可以了,着重描述一下我们的产品。
需求明确了,老板是想通过介绍我们公司的产品来获得投资人的青睐。所以你应该思考投资人希望看到什么,例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长率,日活跃等等,表现产品在市面上蒸蒸日上的感觉。
How - 将上述你思考的需要给投资人看的点,通过PPT描述出来。
what - 做一个介绍公司的PPT。
这么推导下来,是不是做什么变得无比清晰简单?还能让老板和投资人满意?
这个思维模式还可以应用到很多其他的方面:沟通说服他人,带领团队,产品开发,营销产品。。。。
如果你要想最大程度地影响他人,最关键的不在于传递“是什么”的信息,而在于给出“为什么”的理由。人最在乎的并不是实现供需之间的匹配,而是达成信念的契合。
还有很多人际关系的冲突,也是由于纠结于方式(what and how),而忽略了目的(why)。
高效能人士之所以给我们感觉一个人抵得上十个人的效率,秘密就在他们会聚焦在核心问题上,在沟通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把问题拉回话题中心。
所以你如果能熟练地使用「黄金圈」,能很快的从「表象层」下的「本质层」去打「本质大Boss」,获得Boss爆出的装备 —— 「部分的真相」。
高手的招式,其实都是常识。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玲说职场人生(ID:Lingtalks)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为什么我这么高效,能快速看清本质?分享我常用的心智模型(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