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枫林路 180 号,这里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到 18 号楼 3 楼的福庆厅,是大师剧《陈灏珠》的首映地点。
昨天,是首映第一天,而这一天,也是陈灏珠院士的百年诞辰。
图源:首映现场拍摄
陈灏珠院士,是写在《内科学》第一页第一行第一个的名字。在此之前,我对院士的了解停留于瞻仰,很多故事,我们也并不清楚。
陈灏珠院士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在他近百年的人生中,为中国的医疗事业留下了什么?
如今我站在 2024 年的深秋里,想求个答案。
《实用内科学》3000 多页,他坚持每个字都自己看一遍
进入福庆厅,映入眼帘的是座无虚席的观影席,这里全是来观看首映的同道,TA 们有的已经位列院长、主任,在当今中国的医疗行业中已经属于领军人物,有的还是主治或是刚刚投身于医疗的年轻医生,有的甚至还只是刚刚入学的医学生,但大家今天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陈灏珠院士的学生。
随着舞台顶灯的缓缓熄灭,这场追溯之旅也拉开了帷幕。
舞台上的时间带我回到陈灏珠院士青涩的少年时期、为国家基层医疗事业拼搏的青年时期、为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殚精竭虑的老年时期,直至退休前的最后一天。
图源:《陈灏珠》剧照
从战火纷飞的岁月,跨越到和平建设的年代。台上的「陈灏珠」院士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一切的困难和挑战始终保持沉着冷静,对待疾病废寝忘食,带病也要抓紧一切时间将肺吸虫病人和结核病人尽快分开管理,面对不配合治疗的病人也能做到「对症下药」让病人接受治疗。
图源:《陈灏珠》剧照
而真实的陈灏珠是什么样的?我们试图从他人的回忆中探寻。
他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
陈灏珠院士的学生曾对我们说:「陈灏珠院士是一个极其注重细节的人,冬天看病时,他会把手先搓搓热再接触病人,听诊器也用手暖一会儿再贴到病人的身上。」
「童年、小学、大学……各个阶段的资料他都存着,饭卡、粮票、葛均波院士在德国读书期间给他手写信件……他都留着。」
他是一个亲力亲为的人。
另一位陈院士的学生表示:陈院士的英语很棒,90 多岁的人了,还是坚持定期来医院做英语查房,给学生们带教。
图源:《陈灏珠》剧照
他也是一个不追名逐利的人。
陈院士是首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病内科专家。「他不迷信顶刊文章,却很乐意为基层医生的成长做出努力。很多医生都是看他写的书成长起来的」。《实用内科学》有 3000 多页,陈院士坚持每个字都要自己看一遍,他还坚持翻译 Brauwald 心脏病学。
图源:《陈灏珠》剧照
首次提出「心肌梗死」概念,打破医疗界认知
陈院士的人格魅力,在其专业领域更是得以充分体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冠心病少见,医疗界对冠心病认识不深,对当今所用表达心脏肌肉严重缺血而坏死的「心肌梗死」这一病名,仍沿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来称谓,但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后并不都引起心肌梗死,因此用以代表心肌梗死并不恰当。
1954 年,年仅 30 岁的陈灏珠在陶寿淇教授的指导下,发表了论述「心肌梗死」的文章。这一提法在当时的医疗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在之后成为了我国心脏病学界公认的诊断称谓。
《陈灏珠》中,青年时期的陈灏珠与陶寿淇教授
他基于国外大量文献,研究了住院心脏病患者的病种构成变化,推断出冠心病乃至心肌梗死患病率正在增加,而且未来可能会高发这个结论。
剧中在面对七天七夜抢救国外病人时,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病人病情的迅速变化,与国外团队治疗方案意见相左等种种困难接踵而至,在面对各方压力,团队人员束手无策之际,陈灏珠院士发问:「做医生,难道要交『白卷』吗?」
图源:《陈灏珠》剧照
对此发问,陈灏珠院士是如此做答的。
陈灏珠院士后续逐一完成了三个国内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首例」:中国第一例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第一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和第一例血管腔内超声检查。
陈灏珠院士及其团队的科研相册之心脏插管检查照片,图源: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在上世纪 70 年代,陈灏珠完成了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居民血脂水平调查。在国际上首次确认了我国健康人的血脂正常值,就我国心脏病病种变迁、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率先做出提示。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
1976 年,陈灏珠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并取得重大成功。而这个被成功救回来病人,在剧中是陈灏珠院士退休前一天「复诊」的最后一位病人。
老王在得知陈灏珠院士即将退休,带着茶叶来探望陈院士,陈院士与他谈起了过往,还从抽屉中拿出了老王 30 年前的心电图归还给他。面对老王的茶叶,陈院士指了指桌上用了多年的水杯说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而作为给老王的「回礼」,陈灏珠为他进行了最后一次查体,视、触、叩、听,陈灏珠摘下听诊器对老王说:「你的身体,好得不得了」。
图源:《陈灏珠》剧照
陈灏珠院士历年还发表论文 350 余篇,其他文章 300 余篇,主编书籍 12 本,参编书籍 30 余本。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内科学》第 3 版、第 4 版,《实用内科学》第 10~14 版,《实用心脏病学》第3版、第4版,《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 1 版、第 2 版等国家级著作,编撰教材 40 余种。
图源: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随着礼堂内灯光由暗转明,演员们来到台前一一谢幕,雷鸣的掌声也将我拉回 2024 年。
「做医生,难道要交『白卷』吗?」,这句话或是陈灏珠教授真正说过的原话,亦或是演员对陈灏珠院士了解后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但我想,陈灏珠院士用他的行动,交付了每一张满分的答卷。
走出福庆厅,外面的夜幕早已经降临,11 月上海的夜风还是裹挟了一丝寒意,刚刚,我完成了一次与时间的对话,站在路灯下,回看还亮着灯的办公室,我仿佛看见,陈灏珠院士在不知多少个这样的夜晚里伏案对着未成册的《实用内科学》字斟句酌的身影。
此时我突然发现,夜没那么黑,也没那么冷。
特别致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策划:ZJUN | 监制:carollero
题图来源: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澳鸟-全球资讯平台 » 他是写在内科学第一页第一行第一个的名字,纪念陈灏珠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