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长海
「医院本是救死扶伤的神圣地方,现如今为了金钱,忘了初心,良心何在?」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称,在一家三甲医院做 CT 检查,一直被特需号「光明正大地插队」,询问该医院医务人员表示「特需门诊号就是这样的」,导致博主本人憋着尿,等了两个多小时。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帖子一出,社交平台上吵得沸沸扬扬,截至发稿已经累计 900 多层楼,有的人说,「你拍 CT 400 元,特需号拍 1200,而且没有报销,医院不是做慈善,也要发工资要吃饭。」也有人表示赞同,「真就刀没砍到自己身上不知道疼吗?这么发展下去还得了啊?」
这一现象不仅触动了公众对于医疗服务公平性的敏感神经,也暴露了医疗体系在资源分配和管理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但其实相似的剧情,在 10 多年前就已经上演。
特需医疗这些年
2006 年,新华社报道称,广西南宁几家主要非营利性医院推出的「特需门诊服务」,由于「只要交纳 50 元至 200 元不等挂号费,均可插队优先就诊,甚至有护士全程陪护等服务」,引起当地群众争议不断。随后的结果是几家医院取消了特需门诊的设置。
特需医疗服务,是指公立医疗机构在满足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为满足患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而提供的更优质、快捷和舒适的医疗服务。这些服务通常包括特需病房和特需门诊。虽然早年如南宁等地新闻争议不断,但特需医疗的发展一直没有终止。
自 1992 年以来,公立医院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开始探索并引入特需医疗服务。到了 2005 年,随着特需医疗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医院设立了特需门诊,专门为外地慕名求医和疑难病症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015 年,国家加强了对特需医疗服务的管理,规定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比例不得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 10%,并对服务内容和价格进行了规范。
在具体使用上,各个医院的特需服务各有不同。
在北京读研的同学表示该医院特需门诊服务非常到位,「专硕和规培都要陪患者检查、看病,有的医院是管床医生一对一全程服务。」也有山东某医院医生表示,全院大小检查队列里,特需医疗患者都有优先级,「有一次我们医院 CT 机坏了,领导特意打电话求隔壁三甲给特需病人先做。」
广西一家三甲医院主治医师表示,他们医院的特需服务就很平淡,只是保证能挂到专家,问诊中会聊得更详细一些,「一般都是推荐疑难杂症的患者来挂,有特殊困难的患者,医院有时还会自掏腰包给挂特需门诊。」
总的来说,很多医院的特需医疗就像是乐园的快速通道,氪金大佬享受高效服务。但随之而来的顾虑就是,氪金大佬享受的服务,是否建立在牺牲普通百姓的看病服务之上?
分开 VS 不分开,都吵起来了
为了不让特需医疗破坏公立医院的基础医疗服务,在特需门诊的管理上,很多省份都做出了对应的限制。
比如广东省医保局在今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印发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管理办法》中就明确了特需医疗服务规模不能超过 10%,急诊、重症监护、医学影像、超声检查、检验等项目不列入特需服务项目。
据了解,很多广东医院会单独设立特需门诊的区域或楼层,也会单独配一定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在物理层面和机制层面,都尽量让特需门诊和普通门诊区别开,甚至会主动不在门诊提及特需门诊的存在。
深州某医院特需门诊运营丁焕东(化名)表示,他们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主要开设在产科领域,医院除了会在挂号渠道放入特需门诊的端口以外,也没有什么针对性的宣传,「最多也就是会对待产妇和备孕的家庭进行宣传,但力度要比私人医院小得多。」
丁焕东表示,很多特需门诊的总体运营策略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如果设备允许的话,甚至想让普通门诊患者和特需门诊患者完全隔离开。
「眼不见为净就不会出事。」丁焕东表示,之前他所在的医院最开始是在普通门诊旁边另设一个特需通道。但是这个通道因为被举报太多废弃了,「很多患者看着普通门诊人挤人另一边没有人进,就会去投诉为什么宁愿空着都不给办理,属于医疗浪费。」
只不过,即便特需的端口在平时也进行日常普通门诊的工作,投诉的问题依旧很难解决。
药师李寂(化名)所在辽宁省的一家医院,本来有一个窗口是专门给特需门诊、残疾患者和军人家属的快速通道,有时候人多了也会对普通门诊开放。
李寂说,每天药房门口都有吵架的,基本吵得就是「凭什么 TA 就能提前拿药不要排队」,「有的特需患者脾气好,直接拿药走人,脾气不好的,再回怼几句甚至可能矛盾升级。」
「现在的结果就是,单独拉了一个小团队出来做特需药物保障,普通药房那边挤压的更多了,但是也没有办法。」
公平与效率,与「夹生饭」
回到特需门诊的争议本身,本质并不是花钱插队的争议,而是基于患者认知进行合理的需求分配。
某医疗政策研究员潘玉清(化名)表示,对于自负盈亏且逐渐捉襟见肘的大医院来说,借助公立资源开拓的高收入渠道是一块难得的香饽饽。
「但很多患者对于特需门诊的认知差异性极大,所以需求也很难分配。」丁焕东在做市场调研时,很多待产家庭一听到特需门诊可以拥有的服务都心生向往,但一听到需要三倍付费且不能医保报销就望而却步。
他经常听到的灵魂一问就是,「你们不是公家的医院么,我享受点服务还要这么多钱?」
需求不匹配,管理变得混乱,特需门诊也从工具变成了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结果。
「如果没有公立资源背书,支付力强的患者完全可以选择私人高端医疗。越是在公平与效率无法合理分配的情况下,特需门诊就越来越像一个夹生饭。」潘玉清如是说。
「但不管如何,公立医院作为公益属性第一的医院,医疗本质肯定是『服务最广泛的人民』与『谁紧急先救谁』。『谁支付力强先救谁』肯定不会成为主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澳鸟-全球资讯平台 » 患者怒斥特需门诊「光明正大插队」,吵了 900 楼,该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