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Video短视频分享
做最好看的短视频资讯网
首页 > 更多 > 灌水

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方法有哪几种?

心理治疗方法有哪几种?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指以一定理论(如心理学、精神医学、社会学等有关学科理论)体系为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达到减轻乃至消除心理障碍和疾病带来的痛苦。简言之,心理治疗就是用“心灵”的钥匙去医治人们的“心病”。分为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治疗。

一般心理治疗

最常用的方法是解释和指导。即以心理学的原理向病人说明所患疾病的因由、性质、演变规律、处理方案及预防,从而解除其顾虑,指导其如何减轻或缓解紧张、焦急情绪。

心理治疗本身含有教育治疗的意义。某些心因性疾病是由于患者无知或偏见和错误而引起。由于认识上的偏见和错误,过分恐惧或内疚,久而久之可能导致神经症。对此应及时帮助、教育其提高认识,消除顾虑,建立良好习惯,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等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就会不药而愈。对于受到委屈、内心苦闷痛楚难言者,应以同情、谅解的态度倾听他们诉说心理上的压抑、怨气以及内心难言的隐情,并恰当适时地给予劝慰、疏导和积极评价。有时鼓励他们把满腹压抑之情全部倾述出来,病情就会大有好转,就是痛哭一场,也是有利于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防御方式。

特殊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这一疗法是把各种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看作是异常行为,通过学习调整和改造它们,建立新的健康行为,所以行为疗法又称做行为改造或行为矫正疗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使人具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行为疗法包括下列几个过程:了解病人病态行为产生的原因,确定病人的主要病态行为和治疗目标,记录病人病态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出现频率,列出治疗基线,作为治疗的对照;向病人解释清楚心理治疗的方法、意义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建立其治愈信念,使之主动配合治疗;根据行为改变的情况,有进步时,则给予强化,如表扬鼓励和物质奖励,以增进疗效,无进步或退步时,则给予批评,撤销奖励等,促进改变病人行为。这样循序渐进,依次递增。

催眠与暗示疗法

催眠与暗示是相互关联、互为渗透、交叉作用的。如在催眠状态下,有利于进行暗示,暗示性高的情况下也有助于被试者进入催眠状态。

生物反馈疗法

将被测试者体内某些自己意识不到的、看不见的生理变化和内脏活动情况(如血压、体温、心跳、胃肠蠕动、生物电变化等),通过电子仪器监测系统,以声、光指针、数据等信号直接、连续地显示给病人,这些信号称为反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指导病人下意识地调节和自我控制,使之达到理想的水平。这种方法称为生物反馈疗法。它常应用于治疗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癫痫、功能性障碍、口吃、焦虑症、恐怖症、心身疾病等。

音乐疗法

音乐能通过人们的心理作用影响人们的心身功能协调和行为变化。音乐对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早已被实践所肯定。音乐能够振奋人的情绪,消除烦恼和不安,使之平静,引起松弛、愉快和舒适的感觉,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协调各器官的正常活动,利于健康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艺术疗法

病人参加某些艺术活动,以达到治疗目的。艺术活动本身具有自己的魅力,可缓解或消除内心冲突,调节个人与外界的矛盾。

艺术活动通常有绘画、书法、雕刻等,也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特点组织一些舞蹈、戏剧、音乐、诗歌、摄影、录像等活动。艺术治疗可适用于老、中、青年、儿童等不同年龄病人。疗养院或康复医疗机构、精神病院中的工娱治疗都含有艺术治疗的性质。

森田疗法

针对有的患者常为自己的健康状况、生命安全和精神安宁担忧,越是过分担忧“症状”则越重,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患者要陶冶情操、改变疑病素质,消除恶性循环。病人对自己的“症状”要不以为然,让自己习惯。这样便会解决主客观的矛盾,改变恶性循环,症状随之消失或减轻。

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指以一定理论(如心理学、精神医学、社会学等有关学科理论)体系为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达到减轻乃至消除心理障碍和疾病带来的痛苦。简言之,心理治疗就是用“心灵”的钥匙去医治人们的“心病”。分为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治疗。

一般心理治疗

最常用的方法是解释和指导。即以心理学的原理向病人说明所患疾病的因由、性质、演变规律、处理方案及预防,从而解除其顾虑,指导其如何减轻或缓解紧张、焦急情绪。

心理治疗本身含有教育治疗的意义。某些心因性疾病是由于患者无知或偏见和错误而引起。由于认识上的偏见和错误,过分恐惧或内疚,久而久之可能导致神经症。对此应及时帮助、教育其提高认识,消除顾虑,建立良好习惯,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等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就会不药而愈。对于受到委屈,内心苦闷痛楚难言者,应以同情、谅解的态度倾听他们诉说心理上的压抑、怨气以及内心难言的隐情,并恰当适时地给予劝慰、疏导和积极评价。有时鼓励他们把满腹压抑之情全部倾述出来,病情就会大有好转,就是痛哭一场,也是有利于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防御方式。

特殊心理治疗

特殊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行为疗法

这一疗法是把各种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看作是异常行为,通过学习调整和改造它们,建立新的健康行为,所以行为疗法又称做行为改造或行为矫正疗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使人具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行为疗法包括下列几个过程:了解病人病态行为产生的原因,确定病人的主要病态行为和治疗目标,记录病人病态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出现频率,列出治疗基线,作为治疗的对照;向病人解释清楚心理治疗的方法、意义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建立其治愈信念,使之主动配合治疗;根据行为改变的情况,有进步时,则给予强化,如表扬鼓励和物质奖励,以增进疗效,无进步或退步时,则给予批评,撤销奖励等,促进改变病人行为。这样循序渐进,依次递增。

催眠与暗示疗法

催眠与暗示是相互关联、互为渗透、交叉作用的。如在催眠状态下,有利于进行暗示,暗示性高的情况下也有助于被试者进入催眠状态。

生物反馈疗法

将被测试者体内某些自己意识不到的。看不见的生理变化和内脏活动情况(如血压,体温、心跳、胃肠蠕动、生物电变化等),通过电子仪器监测系统,以声、光指针、数据等信号直接、连续地显示给病人,这些信号称为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指导病人下意识地调节和自我控制,使之达到理想的水平。这种方法称为生物反馈疗法。它常应用于治疗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癫痫、功能性障碍、口吃、焦虑症、恐怖症、心身疾病等。

音乐疗法

音乐能通过人们的心理作用影响人们的心身功能协调和行为变化。音乐对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早已被实践所肯定。音乐能够振奋人的情绪,消除烦恼和不安,使之平静,引起松弛、愉快和舒适的感觉,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协调各器官的正常活动,利于健康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艺术疗法

病人参加某些艺术活动,以达到治疗目的。艺术活动本身具有自己的魅力,可缓解或消除内心冲突,调节个人与外界的矛盾。艺术活动通常有绘画、书法、雕刻等,也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特点组织一些舞蹈、戏剧,音乐、诗歌、摄影、录像等活动。艺术治疗可适用于老、中、青年、儿童等不同年龄病人。疗养院或康复医疗机构、精神病院中的工娱治疗都含有艺术治疗的性质。

森田疗法

针对有的患者常为自己的健康状况,生命安全和精神安宁担忧,越是过分担忧“症状”则越重,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患者要陶冶情操、改变疑病素质,消除恶性循环。病人对自己的“症状”要不以为然,让自己习惯。这样便会解决主客观的矛盾,改变恶性循环,症状随之消失或减轻。

病态心理及治疗方法是什么?

一、病态心理的定义

病态心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若某人的某些心理活动与正常人相比,出现一些反常的、特殊的,或过于亢奋,或过于低沉的行为反应,我们就可定义为病态心理。

病态社会心理是指由社会病态文化所引起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

病态社会心理与病态心理相比较,区别有以下两点:

第一,病态心理只是个体现象,常常随着个人的生活经历。身体状况、人格特征而转移,例如恋鞋癖、辩论狂,它不具有普遍性,只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特殊反应;而病态社会心理则是群体现象,是某一社会或群体中所共有的不正常的心理特征、状态的总和。

例如,相互攀比、迷信、偏见、自私、自我封闭、浮躁等等。病态社会心理常常发生在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身上,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沟通、暗示、从众、顺从等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病态心理的扩展与巩固。

第二,病态心理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可能是由人的身体病态,如脑损伤、脑膜炎、内分泌失调所引起,也可能是由社会生活刺激,或人自身的人格特征所引起,而病态社会心理主要是由于病态社会文化的不良刺激,导致某些意志薄弱者接受某些病态文化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在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出现了偏离正常社会心理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病态社会心理所产生的病态行为往往会给社会、群体及其本人带来危害。

二、病态心理的根源

病态心理的根源在于病态文化的存在。

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病态文化是大文化中的一部分,凡是偏离社会主体文化,以不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和错误价值观念作指导的文化都可以称为病态文化。

具体说来,我国现阶段的病态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封建病态文化。例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自利思想,“光宗耀祖”的虚荣主义,“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的面子观念。

这些思想始终很深蒂固地影响着许多中国人。

第二,境外病态文化。主要是指西方社会的病态文化,例如个人名利至上、性泛滥、家庭解体、崇尚金钱与暴力等。

第三,变革时期的病态文化。例如拜金主义、以权谋私、行为不正之风。

第四,人口素质差所产生的病态文化。例如经济上“向金钱看齐”

的发迹主义;道德方面的利己主义;文化方面的作家媚俗现象;教育方面的“读书无用论”。

三、病态心理与病态人格的关系

病态心理与病态人格有共同之处,即二者都不属于精神病与神经症,是正常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其产生都与社会病态文化的不良刺激有关,都可能出现相似的病态行为。二者又有严格的区别,病态社会心理是一种异常的心理活动,常与特殊情况有关,经心理感染,存在于一定数量的群体中,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可塑性较大,可通过自我调适得以纠正;病态人格则是一种异常的个性,是个体固定的持续的行为习惯,不管情境怎样,他人的反应怎样,仍我行我素,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方能恢复正常。

个体的病态社会心理若持续时间过长,未能及时得到纠正,就可能转变为病态人格,而个体的病态人格一旦形成,就可能会出现病态社会心理及病态行为。

四、病态心理的特性

1.危害性

病态心理所导致的社会行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会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或损害集体及个人的利益。

2.群体性

病态社会心理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它必然具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或是某一阶层的人们,或是跨越几个阶层的人们,或者是全社会的人们)。由于社会病态文化传播手段多,影响范围广,因此有相当数量的意志薄弱者便产生了相似的“社会症状”。

3.流行性

病态社会心理具有易感性、流行性和广泛性,当某种病态社会心理出现时,极易引起人们的从众心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环境的变化;这种病态社会心理通常会自动消失。

4.无意识性

病态社会心理发生在一定数量的人群中,在病态文化的冲击之下,观念、感情、行为都发生的错位,于是见怪不惊,思维的逻辑出现反常。

5.普遍性

由于病态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恶文化,一种丑恶现象,还将在社会中长期存在,病态社会心理因而也会长期存在。

五、调治病态心理的原则

病态心理是一种因外界不良刺激所引发的病态心理与病态行为,是正常人对客观现象的歪曲反映。有病态社会心理的人可以经心理治疗得到纠正。当然,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其危害,并运用正确的方法,也是能够自我调治的。其调治原则主要有:

1.内省反思原则

可借助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恪训,经常用一些社会规范与道德标准的模范人物的言行省察自己,进行自我调适。

2.情境转移的原则

改变环境隔离不良刺激,对于意志薄弱者和心理不成熟的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多与正直、开朗和大方的人交朋友,多接触代表社会发展潮流的主导文化,最终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

3.人格完善的原则

有完善人格的人,是不会被环境所左右的。因此,建立坚定的信念、塑造完善的人格是抵制病态文化,避免病态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本要求,但人格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人只有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不断剖析自己的人,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4.行为矫正的原则

病态社会心理通常由病态行为表现出来。病态社会心理是无意识的,但病态行为的是消极后果,患者本人能够觉察,为了矫正相应的病态行为,患者也可借助心理治疗的一些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如厌恶疗法进行自我惩罚;系统脱敏法,即不回避接触病态文化,不过接触的范围应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对病态文化的免疫力与抵抗力。行为矫正的原则很适合于有病态行为的患者。

六、病态心理及其自我调适

1.自我封闭心理

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

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

(1)特点

自我封闭心理具有如下特点:

①普遍性。即不同年龄层次都可能产生。比如,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在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等。

②非沟通性。有封闭心态的人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前者属于被动型,后者属于主动型。

③逃避性。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变得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④有孤独感。

(2)自我封闭心理的成因

自我封闭心理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挫折有关,因为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当人们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时,便行了自闭症。

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从儿童来讲,倘若父母管教太严,或没有时间管教,儿童缺乏自信心,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外出活动。青少年时期,同一性危机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重要原因。该危机是指青年企图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即指青年人向各种社会角色学习技能与为人处世策略。倘若青年人没有掌握这些技能与策略,就意味着他没有获得生活自信心以进入某种社会角色,他不认识自己是谁,该做些什么,怎样与他人相处。于是,他就没有发展出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愿与别人有密切的往来,这样就出现了孤单与孤立。对中年人来讲,不能关心和爱护下一代,为下一代提供物质与精神财富(还应包括整个家庭成员),那他就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这种人只关心自己,不与他人来往,或者自我评价低而懒于与人交往。对老年人来讲,丧偶丧子的打击,很易使他心灰意懒,精神恍惚,对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纳自己,常常表现为十分恋家。

(3)自我封闭心理的表现

①不愿结婚。其中大男不成家,多是不愿意承担建立家庭、养育子女的责任;大龄女人不出嫁,是在期待出现理想中的佳偶。他们或者回避现实,或者期望过高也因此自我封闭。

②社会恐惧。多发生在那些性格内向者的身上,由于幼年时期受到过多的保护或欺辱,他们内心比较脆弱,缺乏自信心,他们最怕到公开场合去,在生人面前常显得束手无策。

③自责心理。有些人因生活中曾经犯过一些“小错误”,自责自贬,就看不起自己,甚至辱骂讨厌摒弃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

于是深居简出,与世隔绝。

④消极的自我暗示。有些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的好坏,总是希望自己长相出众却又觉得自己长得丑。这种自我暗示,使他们非常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别人的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

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个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便会使人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终可能导致人格异常与变态。

(4)自我封闭心理的自我调适

①乐于接受自己。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走自己的路”,乐于接受自己。

②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交往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机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并往能使人的思想观念保持新陈代谢;交往能丰富人的情感,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克服孤独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对象开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

③精神转移法。将过分关注自我的精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如练字、作画、唱歌、练琴等。

④系统脱敏法。自我封闭者要敢于正视现实,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外人,扩大与外界的交往。这可以从最易的做起,逐步完成难度动作。

2.吝啬心理

吝啬,俗称小气。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于行动的行为。

(1)特点。

吝啬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①自私性。吝啬的人都很计较个人的得失,总怕自己吃亏,贪小便易,守财小气,又很贪心。

②冷漠性。这种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产,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更是显得冷漠无情,没有一点怜悯之情。

③封闭性。这种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他们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他们多数有自闭倾向。

(2)吝啬心理的成因

①从外界因素来看:

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占有是不均衡的;社会存在欺诈行为;社会价值观念的导向,社会价值观念就是社会风气;社会隔绝的影响。现代民居的邻里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有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滋生了人的吝啬、冷漠之心。

②从主观方面看:

吝啬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体制。精神分析学家们认为:焦虑是人的行为的基本能力。有些人将现实生活风险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与实力估价过低,为了应付焦虑,就建立起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冷漠、吝啬、无责任感就是这种机制的表现。

吝啬是个体早期人际关系的产物。这种人从小很少甚至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怀,他们也就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们很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对他人的艰难处境不会引起心理共鸣。

个人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人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属不负责任,或者只站在狭隘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3)吝啬行为的表现

①不愿借钱借物给人;

②不赡养老人;

③遗弃女婴;

④重衣食不重教化;

⑤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4)吝啬行为的危害

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行为有很大的危害性。

①它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

吝啬的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

②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心理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

(5)吝啬心理的自我调整

①领悟法。从思想上、领悟吝啬的错误。应记住,人活在世上,需要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

②皈依宗教法。几乎所有宗教提倡扬善除恶。宗教是一种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啬心理。

3.贪婪心理

“贪婪”指贪得无厌,意思指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目标过分的欲求。

(1)贪婪心理有以下特点:无满足性、公开性、侥幸性、意志薄弱性。

(2)贪婪心理的成因

①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病态文化的消极影响。“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思想,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二是社会舆论的误导。改革开放初期,舆论媒介详尽地报道“万元户”的收入与成果,却没有报道万元户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致富,以致激发了社会各阶层人员致富攀比心理;三是社会控制不严。目前在一些地区最先致富的人,不乏有靠不法手段的,客观地刺激了附近地区人们的贪婪之心。

②主观原因:一是错误的价值观念。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二是行为的强化作用。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强化,不断刺激着那颗贪婪的心;三是攀比心理,由于心理不平衡而产生的不良心态;四是补偿心理。有些人原来较穷,或者生活中有段坎坷的经历,就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利疯狂而无原则地索取钱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3)贪婪行为的表现

贪婪是一种过分的欲望。其表现有以下几种:

①不择手段的财欲:惟利是图,见利忘义,利用一切手段索取钱财;

②难以满足的贪欲;

③难以填补的权力欲;

③欺世盗名的名欲;

⑤胆大包天的色欲。

(4)贪婪的心理治疗

①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纸上随机写出数个“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一个问题1秒钟内,全部写下后,再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进行较深层的分析。

②知足常乐法。一个人不能生活在过高期望中。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就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4.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1)特点

深层次性。自私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考虑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只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心态就是自私心理。

下意识性。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不认为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却感到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隐秘性。自私是一种羞于见人的病态行为,自私的人常常会以各种手段掩饰自己,以维护自己的合作形。

(2)自私心理的形成原因

从客观方面看,资源的数量,分配方式的不平衡,导致一方面以权谋私,另一方面以钱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另外,病态文化的积沉和法制不健全,也是客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看,当个人的需求变成脱离了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需求时,就会导致自私心理。

另外,个人的自我敏感性、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自我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关心他自己的问题,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及的确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的心理感受;价值取向,是指在社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所谓社会行为,是指包括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有益于社会的个体行为;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为对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只顾自己的倾向。自私自利的人通常都是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极度依赖与索取,而不具备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人与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

(3)表现形式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有很强的渗透性。大多数社会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私心杂念。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①不讲公德;

②嫉妒他人;

③感情自私;

④技术垄断或剽窃;

⑤以钱谋私;

⑥以权谋私。

(4)自私的心理调试

①内省法。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依据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的客观标准,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②多做利他行为。平时,多为他人想一想,凡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问题,关心他人,除去病态想法。

③回避性训练。从心理学而言,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对患者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凡坚决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一旦有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提醒自己先克制并纠正不良心态和行为。

5.病态怀旧心理

社会中有一些人认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志趣却滞留在过去。其言行总是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如堂·吉诃德生活在当代,要以古代武士自居,行侠于天下,结果处处碰壁。这种怀旧称之为病态怀旧心理现象。

(1)特点

①不合时宜,不合潮流。

②对社会报有偏见。认识上极端保守,崇尚传统,尤其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

③回避现实。病态怀旧者,不满现状,又无能为力,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反对者,也是社会生活的不适应者。

④普遍性与差异性。病态怀旧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儿童的怀旧,多见于人格发展滞后,虽说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仍依恋母亲的怀抱和摇篮,渴望处处得到父母的保护,缺乏主动性与独立性;青少年的怀旧大多是因为生活环境急剧变化,他们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到恐惧与不安;中老年怀旧是回避现实,对社会存有偏见、不合时宜。

(2)产生的原因

①从社会原因来看,由于社会结构与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资源与利益重新分配组合,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受到冲击的那一部分人,极易产生失落感,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怀旧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遗憾。

随着现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规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无情地解体,人们的心灵彼此疏远。

②从主观方面来看,怀旧实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躲避和遁逃,是一种特殊的机制。它把我们所不想回忆的痛苦和压抑隐藏了、忘却了,以至于我们自己永远不会再想起。而另一方面,它又把我们过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大大强化了、美化了,以至于人们在几次类似的回忆后把自己营造的回忆当作真实。

怀旧起源于个人的失落感。

(3)病态怀旧心理的表现

①依恋过去的事物。保存大量的旧照片、旧服装、旧书、旧报纸;给孩子取旧时代的名字;有些饭馆酒楼仍取的是知青时期“向阳屯食村”、“黑土地酒家”。“老三届饭馆”、“北大荒火锅城”之类的旧名称;流行歌曲的歌词也越来越“土”,什么“篱笆墙”、“牛铃摇春光”、“向你借半块橡皮”,歌曲创作向童年、乡村延伸。

②恋过去的友人。现在有人十分热衷搞同乡会、同学联谊会。

③依恋过去的经历。有的人非常看重过去所取得的功绩,时常追忆当年辉煌的经历。相比之下,现在这荣誉的光环正逐渐在消失,心理时常有失落感,一些幼年受溺爱或早年生活丰厚的人也有同样感觉。

在怀旧中寻找童稚与宁静本无可厚非,但因怀旧而导致今不如昔的感受就有危害了。病态的怀旧行为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对社会变革产生阻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做到“不忘老朋友”,但难以做到“结识新朋友”,个人的交际圈也大大缩小。有病态怀旧行为的人很难与时代同步,这有碍于他们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4)病态怀旧心理的自我调适

①要积极参与现实生活。

②要学会在过去与现实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③充分发挥正常怀旧心理的积极功能。正常的怀旧有一种寻找宁静,维持心灵平和,返朴归真的积极功能。这方面的功能多一些,病态的、消极的心态就会减少。

6.压抑心理压抑专指个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减轻暂时焦虑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

(1)特点心理压抑有如下特点:

①内向性:过于自我克制、忍耐,以求得安宁;

②消沉性:总是逃避矛盾,凡事逆来顺受,时间久了,就会使整个心理消沉下去;

③潜意识性:挫折感与自卑感常困惑自己时,这种情感就会转换潜意识,支配自己的动机。

(2)成因

①从外部环境来讲,倘若个体与环境不协调,有过多的挫折感,就可能产生压抑心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行为规范的影响。倘若行为规范大多,过于严厉,或者规范与个体的接受程度差距甚远,个体极易产生压抑感。

二是工作学习与生活上的压力。

三是紧张的人际关系。

②从主观原因来看,易产生压抑心理有以下情况:

一是个体的某些身心条件较差。比如,相貌丑陋,生理有缺陷等。

二是某些气质与性格更可能产生压抑感。根据气质的特点属抑郁质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点,对同一事物,他们的压抑感可能要比其他气质的人更明显。内向性格的人常常把感情压抑在内心,其中消极的情感会转化为压抑感。

(3)压抑心理的行为表现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通常而言,压抑心理的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忧郁。主要表现为:失眠、神经衰弱,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个人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大,对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压力太大,情绪低落,自惭形秽、手足无措等。

②厌倦。对任何人和事都失去兴趣,表示出极不耐烦。

③优柔寡断。凡事缺乏主见和自信,对未来感到失望。

④社交障碍。与人交往缺乏自信、呆板,却又多疑、敏感。

⑤躯体化焦虑。焦虑感会明显增强,自我感觉不好,焦虑又常以躯体不适表现出来。如头痛、肠胃不适、疲倦等。

⑥改向行为。越被压抑的情绪、思想,越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表现出来。

精神压抑使人感到有心理上的压力,可能导致个体人格畸变。

(4)压抑心理的自我调适

①要正确面对社会现实;

②要正确看待自己;

③多读些圣贤哲理与名人传记;

④积极做些富有建设性的工作;⑤主动帮助别人,乐于助人,使人精神健康;⑥让快乐进入你的生活。让微笑常写在你的脸上;⑦坚持锻炼身体;⑧回归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

7.空虚心理空虚心理指一

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

你们知道怎么去进行精神调养吗,注意调节精神,保持健康活跃状态。

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治疗的好方法是什么?

双相情感的治疗方法有:

1药物治疗

2心理治疗

3物理治疗

4行为治疗等

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相对应的治疗方案是完全不用的。

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理障碍对患者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有条件的话也是可以找到心理老师的,毕竟专业的人是更加有效的,下面是自我的一些调整方式,也是比较有效的,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认知提高法。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

  (2)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一是真诚相见,以诚交心。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二是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三是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则。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

  (3)自我疗法。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易走极端,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

  比如:

  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即予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对这些观念加以纠正,消除极端偏激的成分:

  我不是说,应学会宽容别人;

  人有好坏之分,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

  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

  我不敢表示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每当故态复萌时,就应该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偏激行为,事后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4)敌意纠正训练法。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进行克服。

  首先,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其次,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再次,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面带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以后,就会很自然。

  最后,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

  希望上述的方式可以帮助到您。

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即精神治疗,指的是治疗者与患者之间通过表情、态度和行为等等方式,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去纠正或影响患者的消极认知情绪,去除或减轻导致患者痛苦的各种心理因素和异常行为。

心理治疗方法有下面几种:

疏导疗法

该疗法常常凭借“言语”进行。依据不同患者或不同病情采用劝导、启发、说明、鼓励等方法,引导患者自我领悟,提高病愈的信心,调动治疗的能动性,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认知疗法

该疗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观念来改变其不良情绪与不良行为。由于人的心理过程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完成的,因此当人的认知发生偏差或做出错误评价与解释时,会产生不良情绪与行为。

暗示疗法

该疗法是指用某种观念或语言影响自己或他人,使其在缺乏分析批判的情况下顺利接受,并引起一定的心理状态变化。

暗示疗法常常在清醒或催眠状态下进行。它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两大类。不管是他人暗示还是自我暗示,全是在患者意识清醒时,利用语言、思维、认知或一定的医疗措施与药物,将某些观念强加给患者,让患者对此深信不疑,来增强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该疗法还常常通过催眠术或催眠药物,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再用言语进行暗示。

行为疗法

人的各种行为常常经过学习和训练得以调整和改造,来建立新的正常行为,这也是该疗法的理论基础。行为疗法有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松弛疗法、技能指导法、自我调节法、生物反馈法等疗法。

心理治疗有哪几种形式?

更年期人了解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智慧,对自我的调适和保健是很有好处的。

心理治疗历史悠久,远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已经很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内经》指出:“精神不进,志决不治,病乃不愈;精神进,志意治,故病可治。”这充分说明了积极的心哩状态有利于治愈疾病,消极的心理状态,很难使病治好。

祖国医学重视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与心理治疗的结合,重视在治疗前和治疗中消除病人的消极心理因素。在药物治疗中也强调:情思如意、可愈;若思郁不解,多难取效。

祖国医学的心理治疗有多种形式:

说明开导式心理治疗。这种心理治疗起源于《内经》。说理开导式心理治疗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告之以其败”,即指出疾病的危害,引起病人对疾病的注意,使病人对疾病要有认真对待的态度。第二“语之以其善”,即反映出只要与医务人员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三“导之以其所”,即告诉病人如何进行调养,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第四“开之以其苦”,即解除病人的消极心理状态。由此可见这种心理开导式的治疗是以认识和行动相结合为特点的。

以情胜情式心理治疗:这种心理治疗起源于《内经》所说的“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实践证明,情志致病,按照这种治疗方法治疗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惊式心理治疗法:这是一种利用精神刺激治疗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失调的方法。例如《内经》记载治疗一般功能性呃逆的方法:“哕,大惊之,亦可已。”说的是当人发生呃逆时,可用呕吐、受惊的方法治疗之。

更年期是人生的转折点,从此开始,人将会走向老年,肌体走向衰弱。年轻时,由于生命力旺盛,肌体健康,精力充沛,我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可以熬夜、可以拼命工作,可以狂舞猛跑,可以吃一切想吃的甜酸冷辣。现在到了中年后期,过了人生的最旺盛点,我们的生命将开始走下坡路,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我们可以在精神上不服老,可以让自己显得年轻十岁,但肌体的变化和弱化是无可抗拒的。所以,在对待肌体方面,我们必须尊从自然规律,开始善待肌体,学会一些保养知识,减少一些过分损耗肌体的活动负担,以延缓更年期进程,减少更年期病症,以获得一个健康长寿的未来。所以更年期也该是一个更新生活方式的开端,该是生命的一个新的开端。要有效对付更年期的肌体衰变、减少更年期出现的病症,最好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开始关注保养在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一些注意保养的人往往人到中年或更年期;但总能显得比同龄人或实际年龄年轻,身体精神也似乎好于同龄人,不容易显得憔悴。更年期是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时保养尤其显得重要,这就好像一辆汽车驶了一定时间后到了磨损阶段,就得格外小心保养,如果保养仔细就能少出毛病、少进行维修,不保养或保养不到位就得老抛锚。

中年后期和更年期的人身体各脏腑器官都到了功能减退的时刻,血液循环、代谢、内分泌、神经反射等各功能之间的协调性也大大减退,此时最好的保养方式是让肌体顺应自然规律,该活动时活动,但不过分;该休息时休息,能宁静放松;该治病时治病,不硬扛硬拖。此时最好的保养是生活有规律,生活仔细小心些,比如:

四季关注冷暖要根据季节变化注意随时添加或减少衣服,因为更年期肌体处于内分泌及各脏腑功能的调整过程中,体质会较弱,容易感受外邪着病,有了病也不容易好,有的还会变成慢性病潜伏下来,成为老年时很难对付或治愈的顽固病症。内衣最好着轻软的、纯棉质地的,因为更年期后人的皮肤对化纤类织物会变得敏感,容易出现瘙痒症、真菌感染症和其他皮肤病症。透气性能差的衣服也会使人感到不舒服。

早睡早起,少熬夜人的肌体和昼夜变化、四季更替、冷暖等自然规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比如科学家经研究发现,人的生长素、有关疾病恢复的某些物质,是在人睡着以后的后半夜时间内由脑垂体分泌的,如果人老是熬夜,过了半夜还不睡,就有可能影响这类物质的分泌,从而影响人的生长和疾病的恢复。有些孩子个长不高,与他们老是不按时睡觉、老喜欢熬夜有关。大部分人生病后,如果睡不好,病就老也好不了;如果能结结实实地睡一大觉,病往往能很快好转,这就是最好的说明。人到了更年期,身体各项功能都变得不那么好使了,应变能力也大大减退,如果能顺应自然规律安排作息,肌体就能按惯性顺利运转。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肌体就有可能运转不灵。所以少熬夜、按时作息,每天最好在10点以前睡觉,这对更年期的身体健康是十分有利的。有些人到了40岁以后便十分关注身体的保养,不管有事没事,每天坚持9点就睡,只要没有神经衰弱症,这类人的气色一定会比同龄人好,也一定不会显得憔悴失神。

不过劳,不懒惰过分辛劳会使肌体疲劳、加重脏腑的负担,耗精竭力,这对更年期的身体保养是不利的,所以最好注意工作劳动和运动能适可而止,不要弄得人过分疲劳。民间有句话叫“没有累死,只有懒死”,其实有不确切处,现在社会中,由于竞争激烈和追求名誉地位金钱被有些人看得过重,累死的还是大有人在的,有些公司老板天天为利润奔波,最后突然累死在办公桌旁;有些作家拼命埋头写作,被人称为“写死的”;有教授在患癌症临死前感叹“要长寿,不要教授”都是例子。当然有些人是由于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辛劳而死的。总之,人过分辛劳,精力体力损耗过度,肌体就会承受不了而致病,所以不可不予注意。更年期人身体较薄弱,工作、家庭和心理负担较重,尤其需注意这方面的保养,要学会多放松自己,多给自己安排些闲情逸致的机会,心里多些轻松,减少些劳心劳力的事情。

另一方面,更年期也要注意克服懒惰习惯,尤其是更年期男性,不少男性在工作单位整日坐在办公桌旁,上下班开汽车,回家后几乎不干任何家务活,吃完饭就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往往晚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这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现在有国外专家认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与其说是一种疾患,不如说是由于懒惰等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恶果。这当然有过偏的一面,但也说明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与懒惰还是有关系的。

以前的人得对付许多劳动,家中劈柴生火、挑水、修房子都得自己干,身体会因劳动多而显得结实。现在生活方便了,干重活都有机器替代,或有社会服务,劳动量大大减少,男性劳动量减少尤其多,这使得男性肥胖症、高血压症、心脑血管病、心脏病和糖尿病等肾代谢病患者大量增加,结果是健康专家洪昭光所说的人变得“腰围越大,寿命越短。”

“劳动是最好的医生”,这是西方流行的名言,适当的、每日坚持的劳动对人的身体健康十分有利,它可以使人筋骨壮实灵活、血气舒畅、五脏六腑机能时时处于活跃状态,肌体免疫力增强,可以有效防御疾病的侵袭。现在专家们还发现,劳动十分有利于人的大脑保持活力和健康,能有效减少患老年痴呆症的危险,平时家中哪怕是扫扫地、洗洗碗这样的小劳动,也是十分有利于身体和大脑保持灵活性的,因为手指动,精骨动,大脑也在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就在于运动。更年期人尤其要注意不让疾病乘虚而人,要适当增加劳动,尤其是城市里工作的人更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劳动,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克服懒惰情绪和赖床赖沙发等不良习性。

记住老中医的一句话:一怠生百病。

注意开窗通风、注意防贼风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报告,人居住的房子如果不注意开窗通风,室内所含有害细菌会比通风的居室高16倍,室内散发的有害气体和人体废气积聚也较浓,平时不注意居室开窗通风的人,明显容易患感冒等疾病,病后恢复慢、病症会较重。更年期人的抵抗力会有所下降,人体对新鲜氧气的要求也会增加,所以要关注居室通风问题,不要懒于开窗,最好冬天每天早起后能打开窗户通通风,让新鲜的空气可以进来;晚上睡觉前再能开窗通通风。夏天保持有窗户或气窗24小时能开着,春秋能小开或留缝,或适当延长开窗时间。要把开窗当作自己的一项必要保健措施。当然开窗时,要注意防止贼风直吹睡觉的人体,以免受风着凉。

人到更年期,身体的抗病能力会有所下降,祛风能力也会下降,受了风容易患感冒,还容易患关节疼、筋脉不和与血气寒滞所造成的疼痛等症,所以在勤开窗的同时,也要注意防风,尤其是防从窗缝、门缝处溜进来的贼风和穿堂风,中医认为这类风是最易伤人致病的,尤其是对晚上睡着的人。更年期男性受风后容易患肩周炎、关节痛,更年期女性受风易患头痛、偏头痛和肩周炎等症,所以要格外注意防贼风侵扰,晚上更要注意关窗或避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方法有哪几种?

分享到:更多 ()
来源:恋爱大师 编辑:恋爱大师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