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鸟-全球资讯平台

你的文章就是头条
日常生活指南分享
首页 > 医疗

在北医当大佬是什么体验?4 小时带你速通

本文作者:小来

手术室,围观的进修医生挤得满满当当,有人高高举起手机录着主刀的操作。

手术台上躺着一名孕妇,患有极其严重的穿透性胎盘植入。因子宫表面被胎盘侵入,周边血管丰富,如果操作不当,随时可能有致命性大出血。

结合术前 b 超设计的多套方案,主刀医生杨慧霞选择了最佳手术切口。然而,血流喷涌而出。

杨慧霞一边快速操作,一边指挥着助手打上止血带。

手术到了胎盘剥离这一步。能否精准缝合胎盘附着部位的巨大创面,对于医生是极大的挑战,且术中情况比 b 超显示得要复杂更多。

「拿八根线,八根针。」杨慧霞从宫底缝起,如布棋局一般,每下一针时都观察缝合效果,考虑下一针的走向。

90 分钟后,手术结束,患者顺利生产,没有大出血。对于众多围观的进修医生而言,这是职业生涯中难遇一例的高危手术,也被纪录片《医者厚道》第二集的镜头拍摄下来。

被质疑「高高在上」的主任

《医者厚道》是北大在推出单集纪录片《心外纪事》后,又拍摄的 5 集行医故事,上个月刚刚开播。在这组纪录片里,主人公是北大的 6 所附属医院头部科室的主任们。手术、查房、教学……他们的日常都被缩影在每集 40 分钟左右的故事里。

那么,作为北大附属医院头部科室的主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医者厚道》第一集下,一位网友的评论有些瞩目:「开会你就好好开呗,看你高高在上的。」

被质疑「高高在上」的,是在病例讨论会在向下级医生提问的血液科主任,黄晓军。

画面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海淀病区血液科会议室里,黄晓军正在听下级医师汇报患者情况。患者徐霞, 49 岁,因 MDS(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前来就诊,计划进行子供母半相合骨髓移植的入仓前准备。

汇报完毕,病例讨论会立马变成了考试现场。

黄晓军抛出一连串提问。当下级医师被问到:展示出来的指标是否符合输血适应症时,他一下子有些答不上来。后排坐着的医生和医学生们都默默低下了头。

网友:最怕突如其来的提问和沉默

「我是每次碰到 MDS 的病人,我要去翻一翻评分标准,你多弄几次不就记住了?」黄晓军对学生说,「聚焦 MDS,几乎你要把所有的标准都得知道,这哪能错呢?」

老师的严厉提问,是想让学生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接诊的每一个病人。「通过具体病例来纠正年轻医生的判断失误,这本身也是一个培训的过程。」坚持规范化治疗,也是黄晓军对自己的要求。

这位病例讨论会上不苟言笑的严师,在病人面前却十分和蔼。无菌层流病房里,黄晓军仔细询问徐霞的各项指标和身体状态。

徐霞 ATG 反应较大,多次腹泻、呕吐。「等到今天干细胞一输,『能量之源』就来了,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仔细查体、听诊后,黄晓军安慰道。

「冒进」的手术背后,主任其实也有纠结

专家、大佬、技术领头人、救命恩人……在这些名号之外,每一场冒险手术的背后,医生也有无数次权衡。

2020 年,79 岁的王淑亭因反复心绞痛,在儿子杜夺月的陪同下来到北医三院心外科就诊。在杜夺月整理的病历册上,记录了母亲大大小小的就诊记录。髌骨骨折手术、腹主动脉瘤、起搏器、放支架、心绞痛、多次入院……

长叹一口气,心外科主任凌云鹏合上患者家属整理好的病历。

收,还是不收?

科室病例讨论会上,高年资的同事持保留意见。患者肺功能差,肾脏功能处于边缘状态,血管病变严重,加上严重贫血和腔隙性脑梗,手术情况不容乐观。成功率不到八成,且术后患者可能离不开监护室。「手术不是万能的,生命总有终结,到这个阶段,不是外科手术能干预的事。」

但凌云鹏想,患者生存意愿强,不能因为手术风险大,就剥夺她生存的权利。「我(带母亲)去过别处,像我们这种病人,比较综合性的、毛病多的,他确实不收。」杜夺月说。

术前风险沟通会在行政楼的一间会议室里进行。主刀、麻醉医生、医务处工作人员和杜夺月坐在四方的会议桌前。在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讲明了手术风险之后,医务处工作人员请杜夺月回家好好考虑再决定。但杜夺月没有犹豫,当场就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下了名字。

「拜托了。」「好。」凌云鹏和杜夺月一起走出房间。

答应了患者家属的请求,凌云鹏和团队一起对手术方案再三斟酌,最终决定微创搭桥:在腿部取一段血管,通过一个直径 6 公分的肋间切口,吻合到心脏血管上。

术中,原定从腿部取下的血管质量不好,凌云鹏果断从胸壁上游离下一根完整的 1.5 毫米的血管。最终,手术顺利结束,老太太也安然返回家中。

在这组纪录片的镜头里,临床决策、医患互动都被事无巨细地拍摄下来。电视剧一般惊心动魄的情节,实则发生在医院的每个角落。镜头不仅仅记录了一场高危手术病例,更呈现出一位顶尖医生对于一场「冒进」手术的多方面思考。

撑起患者的最后一丝希望

前往北京求诊,常常是患者的最后一搏。

思及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患儿和家长们,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刘靖,在镜头前哽咽了。

「服务和孩子们的需求之间差距太大了,我们能提供的太少了。」这位说话轻轻柔柔的主任,也是众多患儿口中的「刘妈妈」。在北医课堂上,她点开 PPT,半开玩笑似的安利:「希望你们上完儿童精神的课,就改行来哈。」

看不完的患者——这个现象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为明显。特需门诊前,人头攒动。「一个一个来,一个一个来。」淋巴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朱军安抚病人慢慢排队,挨个给病人加号。

当得知有患者是通过「黄牛」挂的号,朱军难过了许久,告诉患者下次直接找他就能加上号。

然而,即使是北大附属医院的医生,哪怕接诊的是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也会遇到患者不信任医生的情况。

这天,一对夫妇来到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杨慧霞主任的门诊。他们是杨慧霞主任的「老熟人」:十来天前,孕妇因阴道出血来急诊,检查后发现其患有严重的穿透性胎盘植入。在医生用药控制后,这对夫妇考虑到费用问题,执意出院。但因病情凶险,科室多次致电让产妇回院治疗。

「来了?给你加个号吧。」

然而,杨慧霞在看到患者返回医院时刚刚放下一些的心,在询问病情时又提了起来。产妇血糖指标异常,但说起胰岛素注射情况,夫妻二人支支吾吾、答得前后矛盾。杨慧霞一句句追问下去,才发现,患者因为担心对胎儿不好,在家时根本没有注射胰岛素。

「如果你在我们这样的医院,你都不遵循医嘱,而是随便看手机,那我觉得这个事情,就没有办法帮助你们。」杨慧霞着急得直拍桌。

严肃批评之后,杨慧霞把病历放到一边,用手势向这对夫妇解释病情,示意其严重性,苦口婆心,反复劝说。许是主任的焦急给了夫妻俩当头一棒,这对「心大」的夫妇终于听进了主任的建议,随即入院。

手术虽有惊险,但幸好处理得当,没有大出血,也为这个拮据的家庭省下一大笔开支。看过病人情况后,杨慧霞返回办公室,召集观摩手术的进修医生,对手术进行复盘。

在视频评论区,有跟随杨慧霞进修学习的医生前来打卡,也有不少网友分享自己在北医相关科室的轮转、就医体验。

视频平台留言区截图

从 2021 年的《心外纪事》到今年 10 月开播的《医者厚道》,制作方希望用冷静客观的视角,记录北大医务群体的真实工作状态。如此故事,让许多观众直呼「从开头哭到结尾」。不过,也有网友认为影片中规中矩、节奏平缓,「没有什么新意」,还有网友希望看到更多顶级科室的合作。

观影感受各花入各眼。而若想要快速地、代入式体验北大附属医院的顶尖科室和顶级医生,这 6 集纪录片或不失为一个选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澳鸟-全球资讯平台 » 在北医当大佬是什么体验?4 小时带你速通

分享到:更多 ()
来源:丁香园 编辑:weMedia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