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奥鸟资讯平台
做最好图文看天下生活新闻网
首页 > 更多 > 生活日常

雷军建议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数字化对老人有哪些不便?老人为什么跟不上数字化?

  今日最新消息,雷军建议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引起网友热议,在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数字化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很多老人却对此产生了不便,那么数字化对老人有哪些不便?老人为什么跟不上数字化?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3月4日消息,今日上午,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表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即将开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大方向,他今年准备了三份向大会提交的建议。

雷军建议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

  这三份建议包括: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加快推进县域医防数字化建设。

  由小米公司梳理的雷军 2021 两会建议核心要点如下:

  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建议

  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做大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突破口,但我国智能制造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必须继续坚持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之路,聚焦基础研发能力,增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速推进由 “制造大国”向 “制造强国”的转变。

  建议:

  -营造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产学研协同研发,组建创新联合体,夯实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部件的基础研发能力。

  -持续培育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力争在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系统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通过引进来、培养好、促转型等方式,加速填补智能制造人才缺口。

  关于运用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的建议

  据预测,到 2025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或将突破 3 亿。同时,互联网智能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加剧了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困难与挑战。近年来,国家实施的 “互联网 + 养老”行动,在智能应用适老化领域持续取得进展,为应对老龄社会积累了经验。在此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标准建设和应用推广。

  建议:

  -推动老年人数字化服务尽快纳入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指导建立智能技术适老化标准体系。

  -推动智能技术适老场景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

  -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共同助力智能技术适老的宣传推广。

  雷军建议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具体情况了解之后,那数字化对老人有哪些不便?老人为什么跟不上数字化?

  在讨论老人在“数字化”时代中面临的困境时,人们往往更多强调老年人机体的全面退化导致他们难以适应数字化带来的全面变革。笔者通过与20多位老人开展的较长时间的访谈交流和观察,发现这未必是全部事实。在很多对智能化、数字化面露怯色的老人而言,他们对我们所体会的“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进步,并没有那么真切的感受。

雷军建议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

  1、老人的“学习困难”并非都是因为机体退化

  所谓的“退化”是一个对比过程,对比生命历程中的青壮年阶段,老年人的机体是退化的。我们换一个角度,就是和孩子,甚至幼儿比较,老年人和孩子同样表现为机体能力不足,但往往孩子能很快很好的适应数字化产品,老人学起来却很慢,是因为老年人的学习能力下降吗?恐怕也不能简单的这么认为。我们发现,很多退休以后的老年人有着非常丰富的全新生活,过去年轻时不会唱歌跳舞的,参加合唱队到各地演出,广场舞越跳越好;过去完全没有艺术细胞的,学会了乐器、绘画、摄影等等;过去不会做家务的,成了带孩子、做饭、买菜的一把好手……这些都可以证明,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机体表现并不“差”,对他们在数字化学习中显得比较迟缓的现象,我们应该做出别的理解。

  很多老人对手机、互联网应用的学习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尽管可能遭遇了多次的失败,很多老人依然抱有强烈的执着。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方法未必是适用的,在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固着。比如,很多老人在一开始学习触屏手机的时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学习“点触”这个动作,在学习APP的打开中,很多老人更适应直白的“开”、“关”这样的文字显示,而对我们以为更形象的图像表达符号表现出极大的不理解(比如,他们寻找“设置”按钮的时候不会根据“齿轮”这个符号来进行联想,寻找“联系人”的时候更习惯用“电话簿”这样的文字显示,而对头像符号表示不太理解)。我们观察后发现,这些难以改变的行为和思考、理解模式,事实上是他们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训练所致。

  2、对数字化的追赶,不仅是适应,更意味着尊严

  生活全面“数字化”不仅意味着技术革命,更意味着过去甚至不久前的习惯、方式乃至价值伦理都在飞速改变。从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交流和对话,到以物为中介的交流,到人机对话,“数字化”承载着科技进步、社会进步等一系列进步主义价值观。因此,对跟不上的来说产生了新的“落后焦虑”——“如果跟不上,就意味着被淘汰”。——对老人来说,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在今天崭新的生活方式面前变得陡然无用,随之丧失的就是人自我价值和尊严。很多老人觉得,学会使用手机和微信,不仅是新技能的获得体验,更意味着自己能够融入时代、融入社会,重新获得作为人的尊严。

  我们发现,虽然帮助老人获取数字便利最好的渠道就是家庭及来自子女的帮助,但很多老人更愿意在社区中获得老师的培训式指导或同伴的互帮互助,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求助和子女的不耐烦让他们“心理上很接受不了”,这依然和尊严感相关。“数字化反哺”对老人来说意味着以往传统的父(母)子之间的权力关系得到了颠覆,如遭遇子女的冷漠,则更加在情感上接受不了,而在同伴或指导师这里不会有这样的尊严丧失感。

  3、“数字化”生活下的“便捷”、时间与孤独

  事实上,对“数字化”不适应或排斥的老人,往往也是没有在“数字化”中体验得利的老人。很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由子女替代他们使用软件实现更便捷高效的看病、打车,但这个过程往往他们未必是亲身参与的,因此他们没有体验到便捷,相反,还体验了自己无法掌控现代生活基本技能的丧失感。

  老人的对便捷的理解和我们认为的“数字化”带来的便捷是不同的。在那些“数字化”接受程度不高的老人看来,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和习惯已经让自己觉得生活便捷和踏实,不希望有太多改变——这种便捷感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熟悉和全面把控的基础上的,而不是我们认为,便捷就是快捷、节约时间。对他们来说,相比过去,虚拟的网络体验是自己不熟悉和难以把控的,无法从过去经验中得到验证,是强烈的不确定感、重新学习的麻烦,因此,这不是便捷。——“方便是你们方便了,不是我,我本来挺方便的,这一改,我倒不方便了”。

  4、那些父辈群里流传的“谣言”,到底是怎样的真实?

  为什么父辈们的微信群里永远流传着“谣言”?我们就此问题来询问老人的时候,他们反问我们:“我拿什么来判断它说的是不是谣言?”“我以为朋友圈和微信群大家转发的,就和以前报纸上电视上说的是一样的,都是真的,这报纸和电视还能撒谎?”可见,老人对来自互联网的信息没有辨识能力,主要是因为他们从来不认为新闻是可以由非权威生产的。

  当我们已经认识到,数字化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的时候,老人并不能理解为什么看一条新闻还要自己去查“信源”,因为在他们过往的经验里,新闻就等于真实,见诸媒体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那时候,如果报纸上搞错了,那第二天是要‘勘误’的”。实际上,我们也经常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事实,我们也只愿意看到自己相信的东西,我们也曾一度相信大数据筛查“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我们甚至也是片段真实的制造者。那么,我们又凭什么来嘲笑老人群是谣言的发生机呢?毕竟,我们自己连谁在创造真实都不是那么确定的。

  以上是关于雷军建议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相关介绍,对此感兴趣也可以关注一下数字中国概念的最新动态,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雷军建议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雷军建议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数字化对老人有哪些不便?老人为什么跟不上数字化?

分享到:更多 ()
来源:互联网 编辑:佚名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